孟季子和告子一樣,始終認為行為方式是外在的,因為雖然尊敬兄長,但在宴席上還是要恭恭敬敬地先給鄉(xiāng)人斟酒,這種行為方式怎么能說是內在的呢?然而他卻忽略了一個問題,即恭敬的行為方式必須先要有內在的恭敬的情感,如果沒有恭敬的情感,怎么會有恭敬的行為方式呢?試想一個對社會充滿仇恨的人,心中只有憎恨,恨一切人,恨一切事,他怎么會有恭敬待人的行為方式呢?一個人在外在的行為上表現(xiàn)出恭敬的行為方式,就說明這個人的內心里有恭敬待人的意識;就象天氣變冷了,內心里有需要熱湯的意識一樣,如果沒有需要熱湯的意識,那他只有喝涼水了。用現(xiàn)代心理學的話說,外界事物或體內的變化作用于人的機體或感官,經過神經系統(tǒng)和大腦的信息加工,就產生了對事物的感覺和知覺、記憶和表象,進而進行分析和思考。人在實踐中同客觀事物打交道時,總會對它們產生某種態(tài)度,形成各種情緒,從而產生各種行為方式。所以說,行為方式是由內在的心理活動所決定的。